外交部:欧洲的未来应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中国外储不能用于救助他国
在过去的48小时之内,美联储和欧洲、英国、日本、加拿大、瑞士等五大央行协调行动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新兴经济体也协调行动,中国央行近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巴西和泰国央行宣布降息,欧债危机下流动性紧张的状况暂时缓解。
今天下午外交部副部长傅莹表示应对危机成为增进中欧领导人关系纽带,但欧洲的未来掌握在欧洲人自己手里,中国救欧洲的提法并不成立。
傅莹在论坛上表示,中国虽然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但是这笔钱只是一笔储蓄,不能另作他用。
外汇储备不是财政收入,不是总理、财政部长可以使用的钱。因为人民币不可兑换,那么这些外汇在进入中国的时候就要在银行换成人民币,银行要把外汇存到央行来保存,央行保管外汇也要保持它的流动性、安全性。
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西方学者指责中国人的消费能力不足,造成世界消费的不平衡,傅莹表示,中国不能走信贷消费、超支消费的路。
傅莹:我觉得这里有误解。中国消费的增长幅度是非常大的,我这一代人,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根本不能想象我女儿的消费方式是这样的,但中国不能说低收入也要买三套房子,这在金融危机中被证明是错误的做法,中国人是不能学的。所以一些国家如果自己有了问题最好去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指责中国,甚至希望中国也犯那样的错误。
附:傅莹演讲全文
中欧伙伴关系迎难而进
傅莹在外交部蓝厅论坛上的讲话
大家好。
很荣幸出席蓝厅论坛。
在接近年底的这个时刻,回顾过去一年国际形势的走势,看上去有点乱,也比较动荡。虽然今天我的任务不是摊开来讲国际形势,但需要提到的是,不论从哪个角度看,2011年国际格局和经济形势所酝酿的巨大变化,都将会以非常独特的方式记录在历史上。
今年发生的许多大事都与欧洲有关联,中欧关系和中国的角色也不断经受着新的审视和检验。
最近从欧洲来的同事问的最多的是,中国如何看待现在的欧洲?中欧关系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今天我就想重点谈谈这个问题。
让我们先从历史谈起,翻阅中欧关系档案,可以读到:1974年,毛泽东主席在会见英国前首相希思的时候说: “你们欧洲强大起来,我们高兴啊”。
1987年,邓小平在会见荷兰首相吕贝尔斯的时候说:“欧洲是决定战争与和平的关键地区。”
尽管几十年来历经风风雨雨,但中国重视欧洲、支持欧洲和致力于促进中欧合作的政策一脉相承。
今年5月,胡锦涛主席在会见来访的范龙佩主席时说:“一个经济稳定、繁荣发展的欧洲对世界和中国都有好处”。
我们都记得,欧洲国家是在西方阵营内率先承认新中国和展开接触的,也因此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合作伙伴。中国同欧洲共同体建交时的贸易额仅有25亿美元,现在由27个国家组成的欧盟同中国贸易额达到4800亿美元,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最重要的技术来源地和主要的投资方之一。
欧洲国家也从中国的快速发展中获得丰厚的回报,尤其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平均每年从欧洲进口1千多亿美元,为欧洲创造100多万就业岗位。
欧洲在创建和完善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有丰富的经验,对全球市场的形成、现代法律制度和各类国际规则的建立有很多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把欧洲作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例如,我们利用中德法治国家对话的成果,完善了自己的一些法律法规;中国汽车的尾气排放采用的是欧洲的标准。欧洲一体化经验对于推进东亚地区合作也有借鉴意义。
2003年中国和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此基础上,各领域合作迅速扩展,现在双方已经建立起各种多层次对话机制,覆盖60多个领域。
正如温家宝总理讲的,无论国际局势如何变化,中国始终把发展同欧洲的关系作为外交的一个战略方向。
我对此深有体会。在我参与欧洲地区工作的这两年,正值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恶化,而中欧关系不仅没有倒退,反而迎难而上,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新的水平。
今年,中国与欧洲国家互访的级别和频度都超过往年,应对危机成为增强领导人联系的纽带。
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等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双边和多边层面与欧盟和欧洲国家领导人就形势和对策深入探讨,彰显出中国对欧洲的真诚关心和支持。
在欧洲对外贸易增速放缓之际,中欧贸易合作逆势增长,今年1-10月达到4670亿美元,同比增长20%。
事实上,自2010年初以来,中国从欧盟国家的进口一直保持着30%左右的增幅,欧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最大进口来源地,中国也是欧盟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应该看到,与中国强劲的经贸合作为欧洲企业克服危机的负面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据欧洲商会调查,59%的欧洲在华企业去年盈利增加,70%表示从中国经济增长中获益。
中国对欧投资也开始起步,今年1-7月,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0多亿美元,为双方经济合作开辟了新的空间。不过,从在北京召开的2012年世界经济展望论坛上的信息看,2010年中国海外投资为565亿美元,过去5年累积达到2159亿美元。所以中国对欧投资金额还比较有限。
我还记得中国刚刚获得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码头经营权的时候,有当地民众不理解,甚至对签协议表示抗议。现在尽管希腊失业问题严重,港口工人工作稳定,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维持生产秩序。
最近听到国际上不少人对欧元区和欧盟的前景担忧的议论,在中国,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注意到大部分人还是抱有信心的。
确实,欧洲仍然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最富裕和整体实力最强的地区,具有坚实的经济和制造业基础、先进的科技水平、优质的人力资源、强大的改革创新能力。
历史上欧洲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危机,但每次都推动了欧洲向前进。所以我们说,相信欧洲国家有智慧、有能力,也有充分的资源,励精图治,大力改革调整。也许,危机之后欧洲一体化建设会取得新的进展。欧洲的未来掌握在欧洲人手中。
毋庸讳言,在危机中也暴露出中欧之间在信任上存在的弱点。
例如,在今年G20峰会临近的时候,中国人听到来自欧洲充满矛盾的声音:
有人认为,中国应该救助欧洲摆脱困境;
也有人担心中国将向欧洲提出“恐怖的要价”;
甚至有人声称,向中国寻求帮助是欧洲的屈辱。
这也引发中国民众的讨论,人们问:人均GDP只有4千多美元的中国如何去救助人均GDP高达3万多美元的欧洲?
事实上,中国不是旧式强权国家,毫无利用金融工具谋取权利的打算。中欧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互利互惠的。在欧洲应对主权债务危机之际,中国通过向IMF注资、购买欧洲债券和增加进口、扩大企业投资等方式,支持欧洲国家增加就业和恢复经济增长,这同时也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今后,中国将继续参与国际社会和欧洲一道克服危机的努力。
中国加强同欧洲的经济合作,这正是欧洲克服困难所迫切需要的。为什么要对这样的正常、有益而又健康的交往赋予如此多的负面政治含义呢?这种扣帽子的作法只会干扰中方的决策,阻碍双方合作的深入。
这个现象,它反映出的是欧洲对华发展关系长期存在两股相反的力量。一股是加强合作的吸引力,另一股是怀疑猜忌的排斥力。这使欧洲在消除对华关系障碍上难以迈出大的步伐,欧洲媒体对华看法也经常在看好和唱衰之间摇摆。
中欧关系发展到今天,利益交融已经非常深厚,双方都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都看到这符合各自的利益,双方领导人都对相互支持和相互合作表达了明确的政治意愿和信心。
30多年前,正是对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让中国和欧洲的老一代领导人走到一起,30年后的今天,应对危机应成为中欧增进信任与合作的新机会。
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要培养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意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对欧方来说,需要加强对中国发展水平和发展道路的理解和尊重。西方工业化经历了三百年的历史,制度建设也经历了漫长的成长过程,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阶级矛盾和贫富分化曾经相当严峻,现在也不是所有问题都得到解决。
而中国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开始工业化建设的,在工业化的中期我们已经开始关注和解决公平分配、社会福利、民主决策等方面的问题,而且中国人口是欧洲的两倍还多。目前我们是成功的,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欧洲人在观察中国的时候,应多用历史的眼光,尊重中国选择的道路和正在进行的重大实践和艰苦努力。
中国对来自欧洲的批评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对有道理的可以接过来逐步改进;对于误解和偏见要坚持多做说明。我们需要培养以更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和增强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
第二,要坚定互利双赢的观念,推动中欧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
中国和欧盟分别正在实施的“十二五”规划和“欧洲2020”战略有很多契合点。双方都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刺激消费、鼓励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等作为重点目标。
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每年对外投资规模有望超过1千亿美元,富有远见的欧洲企业家不应错过这样难得的机遇。
中国与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开始了前瞻性的部署。比如,今年,中德建立起电动汽车战略伙伴关系和生命科学创新平台;中法提出要在航空、核能等领域开展着眼长远的战略性合作;中国同中东欧国家首次举办了经贸合作论坛,提出要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等领域加强合作。在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中,双方会探讨如何拓展在城镇化、能源、环保、绿色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使之成为推动中欧经贸合作的新增长点。
中国重视解决欧洲在华企业的关切,同时,也希望欧方采取措施为中国企业赴欧投资提供更多便利和帮助。
第三,要积极开展人文交流,增进中国和欧洲各国公众之间的了解。
在今年举办的“中欧青年交流年”活动中,各国青年通过参访、座谈、联谊等活动加深了彼此了解,结下了深厚友谊。
目前,中国在欧盟国家留学人员总数接近24万,去年,有近3万名欧盟国家的留学生来华学习,欧盟国家来华旅游人数达300多万,而中国公民首站赴欧盟国家旅游的人数有150多万。每天有超过70多个航班往来中欧两地,双方人民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
此外,中国同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举行的“文化年”和“语言年”等活动,也产生了广泛积极的社会影响。
明年中国与欧盟将启动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从更广泛的角度规划和促进中欧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今年是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开端,我记得英国剑桥大学历史学家鲍伊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在过去五个世纪里,每个世纪第二个10年发生的大事,都改变了整个世纪的历史轨迹。
当我们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的时候,世界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其中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轨道,在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资金、技术和资源正在以更大规模在世界范围内扩散。我觉得有希望成为人类第二次大规模工业化的浪潮,而且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这一切都是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的,实现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大多保持了国内的政治稳定,在世界上不仅没有带来大的动荡或者冲突,而且成为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
像欧洲这样的发达国家应该思考如何抓住这个机会,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开展与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我相信正确的选择是接受并且欢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崛起,并且从中获取新的增长动力。
胡锦涛主席去年10月访问法国时提出,希望21世纪是“和平、合作、发展”的世纪。我理解,中国之所以能够提出这样一个有雄心的目标是因为我们相信,加强合作、发展经济的世界大趋势不会改变。
过去30多年中,中国坚守和平与发展的大势,获得了成功,今后仍将坚持走维护和平、改革开放的道路,并担负起推动世界朝这个方向发展的国际责任。中国需要包括欧洲在内的国际伙伴,一道致力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和欧洲分处欧亚大陆两端,我们的命运和未来就像我们之间的陆地一样是坚实地连在一起的。
我坚信,只要双方相向而行,坚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中欧将建立起稳定和持久的合作关系,造福于人民,造福于世界。
谢谢大家。
今天下午外交部副部长傅莹表示应对危机成为增进中欧领导人关系纽带,但欧洲的未来掌握在欧洲人自己手里,中国救欧洲的提法并不成立。
傅莹在论坛上表示,中国虽然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但是这笔钱只是一笔储蓄,不能另作他用。
外汇储备不是财政收入,不是总理、财政部长可以使用的钱。因为人民币不可兑换,那么这些外汇在进入中国的时候就要在银行换成人民币,银行要把外汇存到央行来保存,央行保管外汇也要保持它的流动性、安全性。
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西方学者指责中国人的消费能力不足,造成世界消费的不平衡,傅莹表示,中国不能走信贷消费、超支消费的路。
傅莹:我觉得这里有误解。中国消费的增长幅度是非常大的,我这一代人,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根本不能想象我女儿的消费方式是这样的,但中国不能说低收入也要买三套房子,这在金融危机中被证明是错误的做法,中国人是不能学的。所以一些国家如果自己有了问题最好去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指责中国,甚至希望中国也犯那样的错误。
附:傅莹演讲全文
中欧伙伴关系迎难而进
傅莹在外交部蓝厅论坛上的讲话
大家好。
很荣幸出席蓝厅论坛。
在接近年底的这个时刻,回顾过去一年国际形势的走势,看上去有点乱,也比较动荡。虽然今天我的任务不是摊开来讲国际形势,但需要提到的是,不论从哪个角度看,2011年国际格局和经济形势所酝酿的巨大变化,都将会以非常独特的方式记录在历史上。
今年发生的许多大事都与欧洲有关联,中欧关系和中国的角色也不断经受着新的审视和检验。
最近从欧洲来的同事问的最多的是,中国如何看待现在的欧洲?中欧关系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今天我就想重点谈谈这个问题。
让我们先从历史谈起,翻阅中欧关系档案,可以读到:1974年,毛泽东主席在会见英国前首相希思的时候说: “你们欧洲强大起来,我们高兴啊”。
1987年,邓小平在会见荷兰首相吕贝尔斯的时候说:“欧洲是决定战争与和平的关键地区。”
尽管几十年来历经风风雨雨,但中国重视欧洲、支持欧洲和致力于促进中欧合作的政策一脉相承。
今年5月,胡锦涛主席在会见来访的范龙佩主席时说:“一个经济稳定、繁荣发展的欧洲对世界和中国都有好处”。
我们都记得,欧洲国家是在西方阵营内率先承认新中国和展开接触的,也因此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合作伙伴。中国同欧洲共同体建交时的贸易额仅有25亿美元,现在由27个国家组成的欧盟同中国贸易额达到4800亿美元,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最重要的技术来源地和主要的投资方之一。
欧洲国家也从中国的快速发展中获得丰厚的回报,尤其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平均每年从欧洲进口1千多亿美元,为欧洲创造100多万就业岗位。
欧洲在创建和完善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有丰富的经验,对全球市场的形成、现代法律制度和各类国际规则的建立有很多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把欧洲作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例如,我们利用中德法治国家对话的成果,完善了自己的一些法律法规;中国汽车的尾气排放采用的是欧洲的标准。欧洲一体化经验对于推进东亚地区合作也有借鉴意义。
2003年中国和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此基础上,各领域合作迅速扩展,现在双方已经建立起各种多层次对话机制,覆盖60多个领域。
正如温家宝总理讲的,无论国际局势如何变化,中国始终把发展同欧洲的关系作为外交的一个战略方向。
我对此深有体会。在我参与欧洲地区工作的这两年,正值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恶化,而中欧关系不仅没有倒退,反而迎难而上,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新的水平。
今年,中国与欧洲国家互访的级别和频度都超过往年,应对危机成为增强领导人联系的纽带。
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等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双边和多边层面与欧盟和欧洲国家领导人就形势和对策深入探讨,彰显出中国对欧洲的真诚关心和支持。
在欧洲对外贸易增速放缓之际,中欧贸易合作逆势增长,今年1-10月达到4670亿美元,同比增长20%。
事实上,自2010年初以来,中国从欧盟国家的进口一直保持着30%左右的增幅,欧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最大进口来源地,中国也是欧盟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应该看到,与中国强劲的经贸合作为欧洲企业克服危机的负面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据欧洲商会调查,59%的欧洲在华企业去年盈利增加,70%表示从中国经济增长中获益。
中国对欧投资也开始起步,今年1-7月,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0多亿美元,为双方经济合作开辟了新的空间。不过,从在北京召开的2012年世界经济展望论坛上的信息看,2010年中国海外投资为565亿美元,过去5年累积达到2159亿美元。所以中国对欧投资金额还比较有限。
我还记得中国刚刚获得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码头经营权的时候,有当地民众不理解,甚至对签协议表示抗议。现在尽管希腊失业问题严重,港口工人工作稳定,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维持生产秩序。
最近听到国际上不少人对欧元区和欧盟的前景担忧的议论,在中国,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注意到大部分人还是抱有信心的。
确实,欧洲仍然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最富裕和整体实力最强的地区,具有坚实的经济和制造业基础、先进的科技水平、优质的人力资源、强大的改革创新能力。
历史上欧洲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危机,但每次都推动了欧洲向前进。所以我们说,相信欧洲国家有智慧、有能力,也有充分的资源,励精图治,大力改革调整。也许,危机之后欧洲一体化建设会取得新的进展。欧洲的未来掌握在欧洲人手中。
毋庸讳言,在危机中也暴露出中欧之间在信任上存在的弱点。
例如,在今年G20峰会临近的时候,中国人听到来自欧洲充满矛盾的声音:
有人认为,中国应该救助欧洲摆脱困境;
也有人担心中国将向欧洲提出“恐怖的要价”;
甚至有人声称,向中国寻求帮助是欧洲的屈辱。
这也引发中国民众的讨论,人们问:人均GDP只有4千多美元的中国如何去救助人均GDP高达3万多美元的欧洲?
事实上,中国不是旧式强权国家,毫无利用金融工具谋取权利的打算。中欧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互利互惠的。在欧洲应对主权债务危机之际,中国通过向IMF注资、购买欧洲债券和增加进口、扩大企业投资等方式,支持欧洲国家增加就业和恢复经济增长,这同时也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今后,中国将继续参与国际社会和欧洲一道克服危机的努力。
中国加强同欧洲的经济合作,这正是欧洲克服困难所迫切需要的。为什么要对这样的正常、有益而又健康的交往赋予如此多的负面政治含义呢?这种扣帽子的作法只会干扰中方的决策,阻碍双方合作的深入。
这个现象,它反映出的是欧洲对华发展关系长期存在两股相反的力量。一股是加强合作的吸引力,另一股是怀疑猜忌的排斥力。这使欧洲在消除对华关系障碍上难以迈出大的步伐,欧洲媒体对华看法也经常在看好和唱衰之间摇摆。
中欧关系发展到今天,利益交融已经非常深厚,双方都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都看到这符合各自的利益,双方领导人都对相互支持和相互合作表达了明确的政治意愿和信心。
30多年前,正是对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让中国和欧洲的老一代领导人走到一起,30年后的今天,应对危机应成为中欧增进信任与合作的新机会。
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要培养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意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对欧方来说,需要加强对中国发展水平和发展道路的理解和尊重。西方工业化经历了三百年的历史,制度建设也经历了漫长的成长过程,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阶级矛盾和贫富分化曾经相当严峻,现在也不是所有问题都得到解决。
而中国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开始工业化建设的,在工业化的中期我们已经开始关注和解决公平分配、社会福利、民主决策等方面的问题,而且中国人口是欧洲的两倍还多。目前我们是成功的,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欧洲人在观察中国的时候,应多用历史的眼光,尊重中国选择的道路和正在进行的重大实践和艰苦努力。
中国对来自欧洲的批评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对有道理的可以接过来逐步改进;对于误解和偏见要坚持多做说明。我们需要培养以更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和增强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
第二,要坚定互利双赢的观念,推动中欧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
中国和欧盟分别正在实施的“十二五”规划和“欧洲2020”战略有很多契合点。双方都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刺激消费、鼓励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等作为重点目标。
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每年对外投资规模有望超过1千亿美元,富有远见的欧洲企业家不应错过这样难得的机遇。
中国与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开始了前瞻性的部署。比如,今年,中德建立起电动汽车战略伙伴关系和生命科学创新平台;中法提出要在航空、核能等领域开展着眼长远的战略性合作;中国同中东欧国家首次举办了经贸合作论坛,提出要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等领域加强合作。在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中,双方会探讨如何拓展在城镇化、能源、环保、绿色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使之成为推动中欧经贸合作的新增长点。
中国重视解决欧洲在华企业的关切,同时,也希望欧方采取措施为中国企业赴欧投资提供更多便利和帮助。
第三,要积极开展人文交流,增进中国和欧洲各国公众之间的了解。
在今年举办的“中欧青年交流年”活动中,各国青年通过参访、座谈、联谊等活动加深了彼此了解,结下了深厚友谊。
目前,中国在欧盟国家留学人员总数接近24万,去年,有近3万名欧盟国家的留学生来华学习,欧盟国家来华旅游人数达300多万,而中国公民首站赴欧盟国家旅游的人数有150多万。每天有超过70多个航班往来中欧两地,双方人民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
此外,中国同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举行的“文化年”和“语言年”等活动,也产生了广泛积极的社会影响。
明年中国与欧盟将启动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从更广泛的角度规划和促进中欧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今年是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开端,我记得英国剑桥大学历史学家鲍伊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在过去五个世纪里,每个世纪第二个10年发生的大事,都改变了整个世纪的历史轨迹。
当我们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的时候,世界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其中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轨道,在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资金、技术和资源正在以更大规模在世界范围内扩散。我觉得有希望成为人类第二次大规模工业化的浪潮,而且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这一切都是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的,实现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大多保持了国内的政治稳定,在世界上不仅没有带来大的动荡或者冲突,而且成为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
像欧洲这样的发达国家应该思考如何抓住这个机会,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开展与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我相信正确的选择是接受并且欢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崛起,并且从中获取新的增长动力。
胡锦涛主席去年10月访问法国时提出,希望21世纪是“和平、合作、发展”的世纪。我理解,中国之所以能够提出这样一个有雄心的目标是因为我们相信,加强合作、发展经济的世界大趋势不会改变。
过去30多年中,中国坚守和平与发展的大势,获得了成功,今后仍将坚持走维护和平、改革开放的道路,并担负起推动世界朝这个方向发展的国际责任。中国需要包括欧洲在内的国际伙伴,一道致力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和欧洲分处欧亚大陆两端,我们的命运和未来就像我们之间的陆地一样是坚实地连在一起的。
我坚信,只要双方相向而行,坚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中欧将建立起稳定和持久的合作关系,造福于人民,造福于世界。
谢谢大家。
课程推荐
- 初级会计职称特色班
- 初级会计职称精品班
- 初级会计职称实验班
课程班次 | 课程介绍 | 价格 | 购买 |
---|---|---|---|
特色班 | 班次特色 |
290元/一门 580元/两门 |
购买 |
- 初级会计职称机考模拟系统综合版
相关文章
人民日报:外汇储备代表国民财富,并非老百姓的“血汗钱” (2011-10-17 11:14:14) |
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2017亿美元 (2011-10-14 19:18:47) |
欧债危机中 中国应该出什么牌 (2011-10-08 19:31:03) |
外交部财务司:因涉密不公开“三公”经费 (2011-08-23 09:18:35) |
3万亿的外汇储备怎么花 (2011-04-22 14:57:27) |
周小川:外汇储备已超合理水平 (2011-04-19 14:33:51) |
我国外汇储备余额首破3万亿美元 (2011-04-17 21:23:14) |
外交部:人民币升值解决不了中美贸易不平衡 (2010-06-15 13:56:43) |
外交部:借口汇率对华搞贸易保护主义损人害己 (2010-06-15 13:56:42) |
商务部:欧债危机对外贸出口负面效应或逐步显现 (2010-06-12 12:22:51) |